這張照片,一定很多人都會記得: 臉凍得通紅的年輕母親,左手拎著鼓鼓的雙肩包,右手臂彎里抱著一個嬰兒,背上是個巨大的編織袋行囊。盡管她的腰被深深壓彎了,但眼神中透著堅毅…… 這是11年前的春運時節,新華社記者周科在南昌火車站抓拍到的。 母愛無疆!這張照片,一時間傳遍網絡,令無數國人心靈震撼?!按哼\母親”,成為那個時代的符號。 這位年輕母親叫什么?哪里人?如今過得怎么樣?她的孩子還好嗎?11年來,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周科腦際。因抓拍時倉促,周科未能留下她的聯系方式。 在江西工作期間,周科走遍全省近百個區縣,一直未能找到這對母女。后來他到山東、廣東工作,繼續通過微信、微博等多種方式打聽……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之年,他要找到這位母親的心情更加迫切。 轉機發生在最近。根據近期網民提供的線索,經過一張張照片比對,“春運母親”的身份確定了:巴木玉布木,彝族人,32歲,家住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巖鄉桃園村。 周科馬不停蹄趕赴大涼山。 “還記得這個時候的樣子嗎?”1月21日,一見到巴木玉布木,周科便拿出了那張照片。 “記得記得,這是我在南昌打工的時候?!弊屑毧戳艘槐橛忠槐?,巴木玉布木笑了,又哭了! 和11年前相比,歲月并沒有在她臉上刻下多少滄桑,她反倒顯得更年輕了些。 在此后的3天時間里,巴木玉布木興奮地向周科講述了11年來家庭的變化: 桃園村位于大涼山深處。全家有6畝旱地,過去一直種玉米、蕎麥、土豆。肚子能吃飽,但是沒有余錢花。2009年二女兒出生,家里開銷加大。于是,她決定外出打工。 因為沒有文化,只能干些力氣活兒——在南昌一家燒磚廠搬磚。一個月能掙五六百元。在工地上,二女兒經常生病,2010年春節前,她決定帶她回家。 當時不會講普通話,火車票是找人代買的。背包中裝滿被子、衣物,手拎的雙肩包里是方便面、面包、尿不濕。 回家半年后,二女兒還是因病去世了…… “那個年代,桃園村只有一條泥巴路通往外界,出行靠馬車,孩子生病后,很難得到及時救治……”巴木玉布木說著,眼圈又紅了。 正當她和丈夫打算重新外出打工的時候,村干部告訴他們,政府推出“精準扶貧”,在家門口同樣能掙到錢。她家被列為建檔扶貧戶。 政府派出農技員指導村民種煙葉、果樹等。她與丈夫把家里的6畝地全部改種了煙葉。第一年,因經驗不足,夫妻倆僅掙了五六千元。從第二年開始,收入開始成倍增加,種植面積也從當初的6畝增加到15畝。去年,全家收入10萬元。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。一到雨季,房子漏雨,時常打濕被子,臉盆、木桶放在床上接雨。家里沒電,夜里,夫妻倆在屋里摸來摸去,尋找漏雨的地方,然后抱著孩子等著天亮。 2018年獲得國家4萬元建房補貼,她自籌7萬元在宅基地旁蓋起了一棟鋼筋水泥結構的新房。三室一廳的房屋粉刷一新,干凈明亮,還貼上了地板磚。電飯煲、冰箱、洗衣機等家電齊全。 一眨眼,大女兒巫其拉布木上初一了。孩子很懂事,學習成績也不錯。 “孩子們上學,走的是寬寬的水泥路,十幾分鐘就到了?!爆F在的巴木玉布木,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呢。 很顯然,11年的奮斗拼搏,11年的歲月風霜,使這位彝族大姐過上了幸福生活,也多了一份滿足與從容!
版權和免責聲明:
1.阜新新聞網擁有網上發布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阜新新聞網”。 2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阜新新聞網版權所有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稿件來源”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稿件來源:阜新新聞網”,阜新新聞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|